《金刚经》学习笔记 - 第二品
《金刚经》学习笔记 - 第二品
(写于10/8/2023)
继续说我执,因为右派强调Individual, 所以更容易有我执。所以我要经常三省自身,每天想想有没有向往贪求身外之物(贪),有没有因为别人不赞同自己的话而不高兴(瞋),有没有动什么妄念(痴)。
- 贪:对于名、利,对于财物,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,产生无厌足地追求、占有的欲望,都可称为贪
- 嗔: 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,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、不安等精神作用,对修行是十分有害的
- 痴: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,致心性愚昧,迷于事理,由此而有“人”、“我”之分。于是产生我执、法执,人生的种种烦恼,世事之纷纷扰扰,均由此而起。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。覆、诳、谄、昏沉、妄念、散乱、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
《金刚经》第二品,课代表须菩提就问了佛陀这个问题,问应该怎么修行,怎么降伏其心。经文中马上清楚直接的给出了佛陀的建议: 善护念,善付嘱 。就是说要“好好照应你的心念,起心动念,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。”。 “你看佛!多么平淡,穿衣服,洗澡,打坐,很平常,决不是幻想,决不乱来,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”。我们修行,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,也是善护念。“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,都是这三个字,金刚经重点在那里?就是善护念。大家要特别注意!”
11/4/2023:
在第一品的开场白之后,第二品就提出了本经和所有修行人的终极问题:我们发心了,但是如何修行呢?
发心就是发明心见性,超越世俗,大彻大悟的本性之心。这是所有修行人的目的。当然如果你要想获得神通,为己谋利,那就不是正念了,就不提了。
所谓明心见性,本性之心,就是说每个人本身就都有了这个好东西,都是佛,只是被世俗污染,就像明镜蒙灰。修行的目的是拨云见日,去除灰尘,还自己一个本来面目。
但是这很难。眼耳鼻舌身意,无时无刻不在和你的本性发生纠缠,在你的本性之心厚厚的蒙上一层。每次的互相作用,不仅影响当下,而且产生业力,影响跨越时空。
怎么办呢?金刚经就是佛祖试图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。但是因为所有的文字语言都是落在眼耳鼻舌身意范围之内了,就等于用那个脏的布来擦桌子,是擦不干净的。所以所有的经文都只是给你指个方向,最后都要靠自己。
佛祖首先给出了一个最直接根本的法门:“如是” - 就是不忘初心。因为最初的发心是最纯粹干净的。后来就很快就有杂念了。当你刚刚打坐坐下来的时候,心里是最干净纯洁的,就想着我要打坐。马上你的念头就纷涌而至,不知不觉间念头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。所以要找回初心并保护它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